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中国-欧洲就业与发展”演讲会上发布的《2013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于2004年到来之后,工资上涨迅速,超越了劳动生产率的限度,将加速减弱中国经济在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导致经济在工资减速过于剧烈,无异于一种休克疗法。(11月15日,经济参考报) a^|s_GeW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可是,按照这位蔡专家的说法,只有放缓工资涨幅,才能维系当下的制造业优势。这种颠倒了“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地位,乃至彻底摈弃“以人为本”理念的论调,不但违背民心民意,并且与科学发展观也是背道而驰的,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也是完全相悖的。 c?b$#D]@r
我不知道这位专家是如何得出“工资上涨过快将压垮中国制造业”之结论的,但是我清楚地知道,面对日益上涨的房价、米价、菜价,面对日益下降的实际购买力,面对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以及日益凸显的阶层矛盾,以残酷压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代价来维系当下中国制造业的所谓“优势”,这样的制造业不要也罢。于是笔者由此也不得不质疑,越来越固化的既得利益会否压跨社会的公平正义呢?雷语不断的专家会否压垮党的公信力呢?所以,这样的专家不要也罢。 $n8]$\ZBaY
按照百度词条的解释,所谓“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由此可见,一方面,制造业并非工业体系的最终形态,它是需要转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求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业除开制造业,还包括采掘业、公用业等,除此之外还有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产业等。所以,制造业不是最佳,更不是唯一。 ::mhWJX&Y
如果制造业不想涨工资,员工们也完全可以选择离开,去投向采掘业、公用业,甚至于投身现代化的农业、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或者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这样一来,制造业是否就可以保持某专家所期望的“优势”了呢?殊不知,没人给你干活了,也没人来消费了,不知道这样的制造业怎么活下去。再者,对于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制造业,国家完全可以使之破产,重组重视“以人为本”的制造业,这个时候,谁不给员工涨工资,谁就会面临破产,谁不向“创新、创造”实体转型,谁也会面临倒闭。 .W#@(0le
所以,制造业的生死荣辱,不是极个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脑残专家一句话所能决定的。当下的制造业如果不尊重知识、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创造、不尊重人才,甚至不拿员工的基本权益当回事,无疑是自寻死路。唯有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抑制过剩产能,把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立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点上,方为正道。 SonJ.]+=e%
|
一共有 17 条评论
像国企、央企,工资不但不能涨,反倒应该降。
这个结尾最经典,支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