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人民网传媒频道“老记者系列访谈”节目。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蒋铎老师来给我们做访谈。蒋铎老师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曾任人民日报摄影组组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现在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荣誉理事,蒋老师曾经多次担任新闻评选评委、全国摄影评选评委,1997年的时候,蒋老师被评为“全国百家新闻工作者”。 =:$a_7U
蒋老师的拍照讲究真实、生动和自然,他在采访中自觉走新闻摄影的抓拍之路,蒋老师结合实践写过《新闻摄影与解放思想》、《从乌干达干旱是否摆拍说起》等有关新闻摄影的文章。1994年蒋老师出版了《抓拍――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2003年11月,蒋老师获得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授予的特殊贡献奖,2006年12月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的时候,蒋老师被评有突出贡献摄影家。蒋老师好。 2&'U
!Q
【蒋铎】网友好。主持人好。我想非常感谢给我这个机会来讲一讲我自己几十年的新闻摄影的路程和经历。我今年已经70岁了,退休了好几年了。刚才主持人讲到我那些头衔或者荣誉,那都是过眼烟云,都是虚的,我现在实际上是一个老学生,虽然退休了,还在那学习,还在那关注着新闻摄影事业。今天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讲一讲自己这几十年怎么走过来的,包括一些失误。主要通过照片来讲一讲自己对新闻摄影的一些想法、经验,包括教训,包括一些我的主张。通过图例来看。 ]'o5f}:9
启蒙期――第一次面对面拍摄周总理 FL}1r
【主持人】今天您是第一次来到访谈现场,您一直在不同的场合说自己是小学生,一直在学习。今天我们就一边回顾,一边跟您学习,我们今天在座的网友和在座的我,是您的学生。我们从照片开始。 =IA@-;<,]
【蒋铎】我的题目就叫“我的新闻摄影之路”。我真正拿起相机拍照片是1963年,而且第一次就非常有幸面对面地拍摄周总理,那时候拍新闻照片记者都划定一个区域,你只能站在那个位置。我们那时候是60年代,跟那时候不一样,总理是亲自到机场迎送外宾,后来简化了,现在大家知道,都是在人民大会堂。那时候总理经常去机场接外宾、送外宾。 _VKP+!Q\
警卫就在身边。所以记者拍照片也不是划定一个区域,而是就在总理面前去拍。所以我印象很深的第一次采访,就直接面对着我非常崇敬、敬爱的周总理。 HrZ2p20|P9
【主持人】见到敬爱的总理,有没有非常激动? 33_*jkFx*
【蒋铎】以前都是从电视电影里看到的,面对面看到总理非常兴奋。拍照片时,激情需要,兴奋也需要,但是拍的时候要很理智。当时,我刚开始拿相机,很兴奋,也很紧张,这时候反而耽误事,当时可能有点手忙脚乱。这张照片还可以,是一个合影,站在那比较容易拍。 cyuN >
这张是当时拍时候挑出来的,还可以。所以我感觉摄影的时候不能太激动,还需要冷静。另外,也讲到技术。那时我刚刚接触新闻摄影,还是启蒙阶段。 SHb\KU
【主持人】您什么时候发表的第一幅照片? p~ Qf7*=
【蒋铎】我现在回忆起来,好象也是1963年的5月2号,董必武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出席一个游园会的时候,他们老两口,我用的是120的相机,打了一个闪光灯,在树荫下面拍了一张。第一张照片见报也很兴奋,我的照片居然见报了,是第四版。那时候一个是国庆,一个是五一,第二天都是一个整版的照片。董老的照片是在第四版的画刊。 7;M %-~s
【主持人】第一张见报了,您一下子激动起来了。 cfxYG@
【蒋铎】头一年,第一次面对总理的时候,拍摄难度比较大,因为总理要往前走,记者要往后退。董老那张照片在五一节比较好拍,因为他坐在那,不动了。国庆拍摄难度也比较大,因为被接见的群众、游人动得也比较厉害,所以当时把握起来比较难。当时还是拍下来一张当时的年轻人说“毛主席万岁”的照片,那一代年轻人对毛主席的纯洁感情,我还是拍下来了。那一段时间我是启蒙的时候,我当时庆幸自己能够比较客观地把这些东西拍下来,没有完全被见报所局限,把它记录下来。所以这幅照片也是我现在的一个脚印。 (*$%h=A*
当时照片里这些女孩子穿的服装都是节日盛装,我们现在看起来无所谓。而且她们的感情是很真挚的,理着学生头。我当时本人也是这种感情,在拍摄间隙我也想回头看看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太远了,只能看一个动作。1963年的国庆也是一次难得的拍摄机会。 E.a3}C1wt
另外,这次采访我还拍了一个大的场面,在1963年游行队伍里面,一个主题的标语就是“人民公社万岁”。 @n
PwBuE
【主持人】我印象中拍广场、拍游行,要不然在城楼上,要不然在金水桥前。您当时怎么想到要拍这个地方? zo de$zo
【蒋铎】因为没有这个制高点是拍不出这种壮观的场面。只有站得高,看得远。站得高一点,看得就大一点。所以我觉得新闻照片,既是作为一个新闻的载体,第二天要见报,这张照片第二天见报了,同时又是一个历史的见证。1963年的口号是“人民公社万岁”。新闻照片有这种功能。 M'[$yBqo
在我的新闻摄影实践的启蒙期,也拍了一些记录当时社会生活的照片。这幅照片是“人民公社”,社员在那里锄草。这是1962年底拍的。 ;M4!O=
【主持人】画面是这样子,画面中间是站在一条线上的农民在劳作,在锄草,中间比较突出的是一个梳着长辫子的姑娘,她旁边并排站的是一个老太太。蒋老师拿出这张的图片来给我们看,您的想法是什么? KjeG1-.
【蒋铎】当时拍也没有现在这样的想法。还不知道人民公社是怎么样,那时候,就有一种自然的意识,那时候已经模模糊糊有这种想法。所以这是原汁原味的一个劳动现场。现在看起来,挺有意思。你看这一排人没有靠前的,没有靠后的,不管60岁的老太婆,还是20岁的年轻女孩,都在一条线上,当时人民公社社员都是这样的,干活一块干活,谁也不要靠前,谁也不要靠后,8分就是8分,10分就是10分,也不要去争,现在看,就是有这种内涵在里面。 -n83X'v?^
这幅照片也是1965年拍的,这是“学大寨”的。也是记录当时在全国“学大寨”,修梯田。你当时问他是在干什么?是把山削平了以后,种地,学大寨。宣传人定胜天的理念。这是碰上的镜头,也不是事先安排的。 RegOUHF 6
【主持人】当时您都是拍这些比较自然的,不去干预他们。 *z-PY!AB
【蒋铎】不是。那时候要求一点也不干预,整个的政治背景不一样,政治环境不一样。有一张很有名的照片,在1958年,那是另外一个老同志拍的,稻子丰收以后,稻子上面站着几个小孩,那是一幅很有名的假照片,就是形容高产,他是把几亩地的水稻集中在一块,在这儿站几个小孩反映丰收。当然记者也有责任,应该说还是那个时代背景。就是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完全不摆在那,也做不到。但是我内心还是崇尚比较自然的东西。 f6\MKE4
这张是“大炼钢铁”的照片,当时最着急的是炼钢铁。是在重钢拍的,当时拍的时候就是因为钢铁很重要,但是现在去看,你看炉前这么多人,人海战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都靠电脑了。这幅照片是群半工半读的小学生。完全是遇到了,远远看到,就停下来,拍他们。我觉得这是我的性情。我喜欢这样拍。这样拍舒服。现在教育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那时候就谈教育改革。这张照片是他们背着筐割草回来,然后再读书。 3HQp4:Z"
新闻摄影是两面,一面是作为新闻,一面是记录历史。这两幅照片,一般幅是1965年拍的。这是家属连像战士扛着枪一样,这一幅是1995、1996年拍的,整个大变样,他们都说这是大庆吗?好象深圳。所以我有个想法就是“变化出新闻”,咱们这个时代应该是变化最快、最大的时代。所以作为一个记者,应该有意识地记录那些变化,不要见报就拍,暂时见不了报就不拍。不要这样子,要看得远一点。这两幅照片一对比,就可以看到大庆翻天覆地的变化。 ^)m5'W#_=
摄影记者――用镜头实现梦想 8M9WCm~(
【蒋铎】下面一个单元,我想讲,新闻记者要有梦想。刚才我讲1963年我拍的大学生,那时候也是偶尔看看天安门,因为非常想看毛主席,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文化大革命”以后,机会多了。这是1966年9月初,马上国庆要到了,这时候我做了一个梦,因为上天安门城楼这个事名额很有限,最多两个,我说能不能在金水桥那架一个长一点的镜头,在那拍不是更好吗?在那既不影响毛主席中央领导同志的活动,也不影响老百姓,我还可以从容地拍。 2rsi<
就这样一直想,这样的话不是很好吗?所以我就和我的老师,当时是我们摄影部的负责人讲,我说我想弄一个长镜头,在金水桥上拍,他说这个好,可以,咱们想办法。然后就打电话,打了很多电话。那种镜头是很专业的镜头,不好找,很难找。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找到一点线索,据说体委有,人家要拍珠穆朗玛峰,最后联系说你们干什么用?我们说我们要拍毛主席,他们一听要拍毛主席,说可以,所以很顺利地借到了。借到了以后,简直是太高兴了。 84
72sn=
【主持人】怎么解决去那拍的问题? \`eEiM#)
【蒋铎】当时没有限制,不像现在。当时是敞开了大门。但是事先要做很多准备,一次次地去试机器,相应地练习,尝试胶卷的感光度怎么样。 3)-srSuq
【主持人】当时您用过这个长镜头吗? !3cD>+T?
【蒋铎】没有用过,第一次。1000毫米。拍一两卷,往天安门上拍,尝试,国庆那一天夜里面起来。起来以后赶到现场,不是我一个人,整个我们摄影部的人,不同的岗位都在天安门城楼上面,有的拍广场的,有的拍群众的。我们当时弄了一个大架子,为了稳定,为了清晰度好。早早地做着准备。上午10点的时候,《东方红》乐曲一响,毛主席出现在我的镜头里面,圆了我一个梦。那次拍,我们在天安门城楼上也有两个记者,还有新华社的很多记者,在天安门城楼上拍,但是第二天人民日报一版用的两幅照片都是我这次用长焦镜头拍摄的。 N|!gj1~I
【主持人】用长焦镜头,有没有和我们网友交流的经验? t9
>4wsT
【蒋铎】第一点,摄影记者的采访机会一定要去争取。显然我成功了,这个机会是我争取来的。我觉得作为一个好的记者,不能够完全去等,要有一种进取精神,我觉得这很重要。 g#6X+Ozz`%
要有梦想,要去争取。要想成功的话,这是我的一个经验,要有这种精神。现在很多年轻记者在这方面都是很出色的。像法制报的居杨,跟你一样,是一个摄影记者,很出色,她就是很进取,本来没有她的事,她就进取。比如1998年抗洪,她可以到第一线去,拍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活动,她没有什么证件。我觉得作为一个合格的记者,这种进取、争取机会,应该是必备的素质。 &y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