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qf 5!
作 者:刘保全 来 源:人民网发表日期:2013-05-03 A{)MQLA
>{*g[k@|
【摘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以正确的舆论影响人,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明确方针。然而在新闻实践中,以正面宣传为主的主题报道和典型报道,常常因为缺乏影响力而难以让人入脑入心。尽管在报道方式方法上有诸多探索和改进,但是大多数报道仍然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提升新闻作品影响力的四种途径。 /wU(Kvy~^
)
|^M.
~he
【关键词】影响力;高度;深度;贴近性;人文情怀 "kCdtU=,
MRp`fK
新媒体时代,在互联网上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面对铺天盖地涌来的海量信息,当传统新闻媒体发布的信息与网络上的信息不一致时,一些人宁可相信网络上的传言,而不相信传统媒体上的信息。尽管传统媒体在“走转改”的指引下,在报道方式和方法上有诸多改进和探索,下了不小的功夫,比如以小见大、用细节说话、用故事谋篇布局、以情感人等,但大多数报道仍然不尽如人意。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据来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材料显示,是社会公信力的下降,不少人对政府、专家、媒体不信任。在此情况下,今年1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指出:“要提高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闻作品的影响力从何而来?笔者在分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后发现,通过下述四种途径的努力,可以提升新闻作品的影响力。 >>Le
hg{
FjHN6Cn
一、影响力来自新闻主题思想的高度 0Q~#T'i
-{`9Cr[
这里说的高度,主要是指主题思想的立足点要高,立意要高,品位要高。无数新闻实践证明,要使新闻主题思想有高度,就要有鸟瞰大局的意识,正所谓登高方能望远。正像新闻界不少人在谈及新闻采写经验时常说的:要站在天安门上写报道,要站在月球上看地球,要想总理思考的问题。这当然不是说大家都要去当总理,而是告诫我们的记者(通讯员),要用总理的眼光去看待所报道的对象和事实以及它们在宏观背景下的意义与价值。 [m1:{EXR
D!XZ ~Kjg
新闻工作者的天职,就是要密切地关注和记录正在发生和即将形成的历史,正所谓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成果得以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得以永恒与不朽。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好新闻,永远是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那些优秀的新闻记者采写的新闻作品为什么有很强的影响力?就在于他们对党、对社会、对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于他们能对那些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和更高的层面上进行颇有价值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这样说,造就一篇好的新闻,绝不仅仅是新闻的敏感、构思的奇特、文字的优美,更需要的是一种顶天立地的气势、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dz-;VM:
W_2nTckZ
以第17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获奖作品《长征启示录——献给长征胜利70周年》一稿为例。纪念历史为的是启示未来,而启示未来则易于陷入呆板的说教,而本文在揭示长征启示时,大量采用生动的故事和准确的数字,做到了“以事启示”“以史启示”,拉近了70年前的历史与今天的联系,被媒体同行认为是“既有史诗风格,又有理性思辨”的大气之作,是主题重大、立意高远的传世之作。像文中所写的三个小标题: QIExi*"]
:{|$Bxe
一旦胸中的火焰被理想点燃,即便是死亡也不能够阻止信念的步伐 ] Vow
2ElKky YJ
一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航道,再大的浪涛也无法阻挡中国革命的航船乘风向前 ?
P9cUP~
o*H'B0Z0y
一旦长征的精神注入血液,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创造新的奇迹 =j~rCG_
9a$2_Wtq
三个“一旦”概括得非常到位且深入浅出。作者跳出了为人熟知的概念性概括,通过一系列的事实铺垫,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长征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险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样具有历史和时代高度的结论;通过长征和长征精神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的影响,揭示了弘扬长征精神对今天和未来的重大现实意义,较好地起到了“启发后人”的作用。 =d|
E};
@_^smwb/l
由于用短小的篇幅准确生动地表述了重大的主题,稿件播发后,据“中国新闻奖”申报材料介绍,58家报纸采用,100多家网站转载。媒体用户反映说,如此举重若轻、以生动事实阐述重大主题的综述,是当年长征报道中不多见的精品,体现了新华社报道创新的力度和作者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中宣部、总政有关领导和部门对此稿有高度评价。此稿还被评为“新华社2006年度优秀新闻作品”。 AN:W `Y 9
Q:_}#KL
还有“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天安门广场见证国防现代化建设历史性跨越》(第20届消息二等奖作品)、《10万亩棉花成为世界高纬度样板田》(第18届消息二等奖作品)、《部分外企无视中国法律拒建工会》(第15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也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9a}8'3 y
f5y8D=J
新闻主题思想的高度,有赖于思想理论水平、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来自人生阅历以及成熟的待事、待物、待人的态度。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让自己“高”起来呢?一位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的回答是:一靠学习,二靠磨炼。那么学习什么呢?主要是一种方法,一种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说到底,还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这种学习比多看几本经典著作和专业书籍重要得多,比多拿几个学位宝贵得多,因为它不是管一时、管一事,而是能够受用终身。这是经验之谈。 (9zL3`'H8
-
Hw X%Ty
二、影响力来自新闻的贴近性 #Os1Jr[
&!|["|?
古往今来,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闻报道,更需要贴近生活,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共同奋斗。这样,新闻报道就会充满生活色彩并富有生活气息。 *]t&3w_
|N3q5}xO(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真实体现,也是新闻规律的具体要求。“三贴近”的提出,为新闻传媒如何履行责任指明了方向。 @E3j[vE^Q
')1]}G
而新闻宣传工作要实现“三贴近”,首先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古人云:“涉浅水者得鱼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深入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才能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使新闻宣传工作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NOsn}s
q'?|k1li
尽管现在的采访手段有了过去不可比拟的进步,记者拥有各种现代化的采访工具,如汽车、电脑、卫星电话、数码相机、录音笔等等,但是无数新闻佳作的实践证明,优秀新闻作品仍然是跑出来的,是记者(通讯员)深入基层调查采访的结晶。如果我们的记者总是坐在办公室里,靠会议通知、请柬、通讯员来稿或打打电话、网上抄抄来混日子,那么,非但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记者,甚至连一个称职的记者都不是。那些优秀的新闻记者如范长江、穆青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所采写的新闻作品之所以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就得益于他们能长年累月地深入基层去采访,在生活的激流中前行,他们的报道目中有人,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人,千方百计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多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才使得他们的新闻作品更加可读可亲可信。 4+hS3mhbM1
0+34)ty
以第18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获奖作品《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一稿为例。全县还有数十万人没有解决温饱的河南省濮阳县,近几年却刮起了一股奢侈之风:县委县政府及一些县直机关东挪西借,竞相新建豪华办公楼,县直各单位的“头头脑脑”们也都各显神通,纷纷住进高档别墅。记者接到濮阳县各单位竞相建设豪华办公楼的情况反映后,立即深入濮阳进行采访。面对当地有关部门的围追堵截,记者一方面抓紧时间深入现场、深入群众中去进行采访,另一方面通过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所采访到的各种事实进行认真核实。在写作时,记者采用对比写法,以事为据,以理服人,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说服力和可读性。由于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集中反映了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特权思想浓厚、追求奢侈之风等突出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全国随之掀起了一场清查党政机关豪华楼堂馆所的风暴。稿件播发后,引起极大反响。《中国青年报》等160余家报台及数百家新闻网站采用了此稿。中央领导同志也对此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濮阳县委书记、县长等18名责任人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行政降级、撤销党内外职务等党纪政纪处分。濮阳县纪委办公楼和33套领导干部违规住宅楼被没收、拍卖。 =Wa'y6}k
n/&?yRK:0
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相当多的作品都是以贴近性提升影响力而制胜的。像《家族老账本见证时代变迁》(第16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博客,不是放纵的天堂》(第17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壮丽的发展诗篇——从数字看上海巨变》(第13届消息一等奖作品)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7|WOihBQ"
8iEFeh
b
三、影响力来自对新闻的解读 nk`/iZO
V`qQO_6oV:
当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以后,门户网站、微博、博客、即时通讯、户外媒体等媒介信息铺天盖地,信息洪流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快餐文化、速食主义愈演愈烈。如何将纷繁芜杂的信息进行整合,如何从浅层的新闻线索中挖掘出深层的新闻价值,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值得探讨的路径。电子媒体出现以后,第一渠道、第一时间的报道多了。“新闻”的概念原来是“新近、昨天发生的重要事实”,如今是“现在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媒体竞争时争取独家新闻报道越来越难,新闻报道的时间差几乎为零。因此现在的受众不仅关心新闻,同时更关心新闻的背景、关心政策的解析,对解读性新闻和背景性新闻的关注已经高于一般的新闻事实。平面媒体要在提供新闻事实的同时提供新闻的背景、细节、分析,提供权威的声音,提供报纸的立场,这是纸质媒体可以和网络、广播、电视竞争的优势。如今的记者不仅要满足于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受众该怎么看。发现一个地方性的事件,可以将视角打开,思考是否具有全国性的意义,将意义阐释到位。 iw2C8.ZM
cMRAn)zfk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信息解读成为提升报道影响力的关键词。对于新闻受众来说,在纷杂碎片化的信息迷阵中,单纯获得信息已不能满足人们把握世界的需要,通过媒体对信息的提炼与解读,人们可以精要地掌握信息,有效地理解信息,更好地判断世界;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能否在如潮的信息中条分缕析,敏锐触及社会的最深层需求,又能否做出合理判断和准确报道,这既是人们对于传统主流媒体的价值期待,也是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价值皈依。做好新闻解读,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着手。这几个方面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同时体现,也可以在多篇文章中予以体现,还可以只体现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只有加强对新闻的解读,新闻才会有影响力。 sUUJonvG
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