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25 - 1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2025 - 1 «»

存 档

日志文章


2013-05-24

提升新闻作品影响力的四种途径——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S>MJX9 3R  
作 者:刘保全 来 源:人民网发表日期:2013-05-03 #j7~fFE  
*)PaR[O0e  
    【摘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以正确的舆论影响人,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明确方针。然而在新闻实践中,以正面宣传为主的主题报道和典型报道,常常因为缺乏影响力而难以让人入脑入心。尽管在报道方式方法上有诸多探索和改进,但是大多数报道仍然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提升新闻作品影响力的四种途径。 g 4$T]xMK  
b@iJ(!sN  
    【关键词】影响力;高度;深度;贴近性;人文情怀   >gg  
]n{)u,u  
    新媒体时代,在互联网上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面对铺天盖地涌来的海量信息,当传统新闻媒体发布的信息与网络上的信息不一致时,一些人宁可相信网络上的传言,而不相信传统媒体上的信息。尽管传统媒体在“走转改”的指引下,在报道方式和方法上有诸多改进和探索,下了不小的功夫,比如以小见大、用细节说话、用故事谋篇布局、以情感人等,但大多数报道仍然不尽如人意。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据来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材料显示,是社会公信力的下降,不少人对政府、专家、媒体不信任。在此情况下,今年1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指出:“要提高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闻作品的影响力从何而来?笔者在分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后发现,通过下述四种途径的努力,可以提升新闻作品的影响力。  P(;w7  
qA}9hRfh  
    一、影响力来自新闻主题思想的高度 !c> i]9gV  
~c]:Sp&q  
    这里说的高度,主要是指主题思想的立足点要高,立意要高,品位要高。无数新闻实践证明,要使新闻主题思想有高度,就要有鸟瞰大局的意识,正所谓登高方能望远。正像新闻界不少人在谈及新闻采写经验时常说的:要站在天安门上写报道,要站在月球上看地球,要想总理思考的问题。这当然不是说大家都要去当总理,而是告诫我们的记者(通讯员),要用总理的眼光去看待所报道的对象和事实以及它们在宏观背景下的意义与价值。 ($"-andB  
gaA5)|O ]  
    新闻工作者的天职,就是要密切地关注和记录正在发生和即将形成的历史,正所谓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成果得以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得以永恒与不朽。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好新闻,永远是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那些优秀的新闻记者采写的新闻作品为什么有很强的影响力?就在于他们对党、对社会、对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于他们能对那些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和更高的层面上进行颇有价值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这样说,造就一篇好的新闻,绝不仅仅是新闻的敏感、构思的奇特、文字的优美,更需要的是一种顶天立地的气势、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XT,Nc?('e  
^(9#. q)  
    以第17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获奖作品《长征启示录——献给长征胜利70周年》一稿为例。纪念历史为的是启示未来,而启示未来则易于陷入呆板的说教,而本文在揭示长征启示时,大量采用生动的故事和准确的数字,做到了“以事启示”“以史启示”,拉近了70年前的历史与今天的联系,被媒体同行认为是“既有史诗风格,又有理性思辨”的大气之作,是主题重大、立意高远的传世之作。像文中所写的三个小标题: ,2H.k  
/2o,Q8  
    一旦胸中的火焰被理想点燃,即便是死亡也不能够阻止信念的步伐 p@2n%m  
#/-3!{  
    一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航道,再大的浪涛也无法阻挡中国革命的航船乘风向前 cY('-i]6  
#mDY] Tq  
    一旦长征的精神注入血液,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创造新的奇迹 wRwm5  
r se5Mkm  
    三个“一旦”概括得非常到位且深入浅出。作者跳出了为人熟知的概念性概括,通过一系列的事实铺垫,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长征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险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样具有历史和时代高度的结论;通过长征和长征精神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的影响,揭示了弘扬长征精神对今天和未来的重大现实意义,较好地起到了“启发后人”的作用。 )2s(_B  
MR#6T |nL&  
    由于用短小的篇幅准确生动地表述了重大的主题,稿件播发后,据“中国新闻奖”申报材料介绍,58家报纸采用,100多家网站转载。媒体用户反映说,如此举重若轻、以生动事实阐述重大主题的综述,是当年长征报道中不多见的精品,体现了新华社报道创新的力度和作者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中宣部、总政有关领导和部门对此稿有高度评价。此稿还被评为“新华社2006年度优秀新闻作品”。 M-@tjs  
blG\IxnD  
    还有“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天安门广场见证国防现代化建设历史性跨越》(第20届消息二等奖作品)、《10万亩棉花成为世界高纬度样板田》(第18届消息二等奖作品)、《部分外企无视中国法律拒建工会》(第15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也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OMrbq"v  
}i  (P3  
    新闻主题思想的高度,有赖于思想理论水平、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来自人生阅历以及成熟的待事、待物、待人的态度。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让自己“高”起来呢?一位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的回答是:一靠学习,二靠磨炼。那么学习什么呢?主要是一种方法,一种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说到底,还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这种学习比多看几本经典著作和专业书籍重要得多,比多拿几个学位宝贵得多,因为它不是管一时、管一事,而是能够受用终身。这是经验之谈。 )c  L{-c  
ehi*)Zs7  
    二、影响力来自新闻的贴近性 Exq$<.C/l  
>@L@~v2|  
    古往今来,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闻报道,更需要贴近生活,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共同奋斗。这样,新闻报道就会充满生活色彩并富有生活气息。 ?KY^Nd  
/K$[p6Ej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真实体现,也是新闻规律的具体要求。“三贴近”的提出,为新闻传媒如何履行责任指明了方向。 d DRLz  
+<Z(|^ ^  
    而新闻宣传工作要实现“三贴近”,首先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古人云:“涉浅水者得鱼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深入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才能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使新闻宣传工作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6Wo2HC  
XA6l  
    尽管现在的采访手段有了过去不可比拟的进步,记者拥有各种现代化的采访工具,如汽车、电脑、卫星电话、数码相机、录音笔等等,但是无数新闻佳作的实践证明,优秀新闻作品仍然是跑出来的,是记者(通讯员)深入基层调查采访的结晶。如果我们的记者总是坐在办公室里,靠会议通知、请柬、通讯员来稿或打打电话、网上抄抄来混日子,那么,非但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记者,甚至连一个称职的记者都不是。那些优秀的新闻记者如范长江、穆青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所采写的新闻作品之所以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就得益于他们能长年累月地深入基层去采访,在生活的激流中前行,他们的报道目中有人,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人,千方百计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多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才使得他们的新闻作品更加可读可亲可信。 K2'<xbl u  
gY3 wFu$^  
    以第18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获奖作品《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一稿为例。全县还有数十万人没有解决温饱的河南省濮阳县,近几年却刮起了一股奢侈之风:县委县政府及一些县直机关东挪西借,竞相新建豪华办公楼,县直各单位的“头头脑脑”们也都各显神通,纷纷住进高档别墅。记者接到濮阳县各单位竞相建设豪华办公楼的情况反映后,立即深入濮阳进行采访。面对当地有关部门的围追堵截,记者一方面抓紧时间深入现场、深入群众中去进行采访,另一方面通过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所采访到的各种事实进行认真核实。在写作时,记者采用对比写法,以事为据,以理服人,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说服力和可读性。由于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集中反映了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特权思想浓厚、追求奢侈之风等突出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全国随之掀起了一场清查党政机关豪华楼堂馆所的风暴。稿件播发后,引起极大反响。《中国青年报》等160余家报台及数百家新闻网站采用了此稿。中央领导同志也对此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濮阳县委书记、县长等18名责任人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行政降级、撤销党内外职务等党纪政纪处分。濮阳县纪委办公楼和33套领导干部违规住宅楼被没收、拍卖。 8TdI6F  
|b,2X B@y  
    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相当多的作品都是以贴近性提升影响力而制胜的。像《家族老账本见证时代变迁》(第16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博客,不是放纵的天堂》(第17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壮丽的发展诗篇——从数字看上海巨变》(第13届消息一等奖作品)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aCg?_  
aq-gGdL!m  
    三、影响力来自对新闻的解读 ]WM%\I4^  
64!^x  
    当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以后,门户网站、微博、博客、即时通讯、户外媒体等媒介信息铺天盖地,信息洪流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快餐文化、速食主义愈演愈烈。如何将纷繁芜杂的信息进行整合,如何从浅层的新闻线索中挖掘出深层的新闻价值,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值得探讨的路径。电子媒体出现以后,第一渠道、第一时间的报道多了。“新闻”的概念原来是“新近、昨天发生的重要事实”,如今是“现在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媒体竞争时争取独家新闻报道越来越难,新闻报道的时间差几乎为零。因此现在的受众不仅关心新闻,同时更关心新闻的背景、关心政策的解析,对解读性新闻和背景性新闻的关注已经高于一般的新闻事实。平面媒体要在提供新闻事实的同时提供新闻的背景、细节、分析,提供权威的声音,提供报纸的立场,这是纸质媒体可以和网络、广播、电视竞争的优势。如今的记者不仅要满足于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受众该怎么看。发现一个地方性的事件,可以将视角打开,思考是否具有全国性的意义,将意义阐释到位。 9ft62XKg5  
U.knI?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信息解读成为提升报道影响力的关键词。对于新闻受众来说,在纷杂碎片化的信息迷阵中,单纯获得信息已不能满足人们把握世界的需要,通过媒体对信息的提炼与解读,人们可以精要地掌握信息,有效地理解信息,更好地判断世界;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能否在如潮的信息中条分缕析,敏锐触及社会的最深层需求,又能否做出合理判断和准确报道,这既是人们对于传统主流媒体的价值期待,也是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价值皈依。做好新闻解读,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着手。这几个方面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同时体现,也可以在多篇文章中予以体现,还可以只体现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只有加强对新闻的解读,新闻才会有影响力。 s`4]1Vol  
4c#h!Ce]  
    以第20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获奖作品《今天,我们豪迈受阅》一稿为例。据“中国新闻奖”申报资料介绍,这篇通讯全景式记录了2009年首都国庆大阅兵的盛况。作品站位高远,笔调充满感情,文字洗练细腻,生动地记述了中国武装力量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10年风雨征程,第一次向祖国和世界展示新面貌、新阵容的壮观场景和豪迈气魄。在写作中,记者注重突出中国在21世纪首次举行国庆大阅兵这一重大事件的特有新闻魅力,适当突破时空局限,追求纪实叙事相结合、抒情写意相结合,使宏观气势与微观细节、庄重严谨与激情文采、强烈的现场感和历史的纵深感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对此次阅兵的深远意义进行了详细解读。如文中写的: EM[<#v\N  
x-Gc@ (~  
    △上午10时,天安门广场,56门礼炮齐鸣60响。人民英雄纪念碑下,200名国旗护卫队员拱卫着五星红旗,迈着169个正步走向国旗杆基座。 feM2Vb6\  
>EFHV]go?  
    169步,寓意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69年的不平凡历程。 ym;(pWsr  
jf9q,{%S  
    169步,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多少英雄儿女血沃中华! 8urr+jfj  
@4a)pZB  
    △这是中国在21世纪首次举行国庆大阅兵。 eV w5%  
Bd.{ [A  
    铁阵,如山如岳。口号,如海如潮。受阅三军身上,流淌着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血脉。他们来自沃野平畴、深山密林、滔滔海洋、万里蓝天,汇集中国陆海空三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等全部武装力量的精华。 qQ$Z"9f  
D#f8 ;"+e  
    这是人民军队走过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10年风雨征程,第一次向祖国、向世界全面展示新面貌、新阵容。 L$)%:S!L2  
q%#TjbJP  
    △长安街上,足音铿锵,犹如山呼海啸。 ,f5 doe  
*_tB`&D}a  
    “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此时此刻,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中的深情告白,仿佛回荡在广场上空。 0)R<12w?JX  
5AK z /#  
    今天,天安门广场鲜花如海,红黄两色的花束簇成中国军人的钢铁誓言:“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八一军旗,引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沿着先烈足迹,脚踏祖国大地,背负民族希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jkGyxr  
jCD\"|1)  
    △临沧海,引长弓。新型舰空导弹、反舰导弹、岸舰导弹战车隆隆驶来。此时,在祖国万里海疆,人民海军舰队巍然列阵,悬挂满旗,向天安门致敬。在遥远的亚丁湾,海军护航编队新型战舰眺望东方,鸣响舰笛,向祖国致敬! ;Dt PTwyj  
}Ov$t6`u  
    西北望,射天狼。两支新型地空导弹方队和空军新型机动雷达方队驶过天安门。他们是新一代国家防空“天网”的中坚力量,是我军未来国土防空作战的剑锋刀刃。 Xk2^G]k  
?zG7k,   
    △“爸爸要是活到今天,该有多高兴啊!”观礼台上,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烈士的女儿吉瑞芝对记者说:“当年中国积贫积弱,父亲为抵抗日寇侵略,只能变卖家产购买枪械,组织武装。看到今天盛世中国的现代化国防装备,真让人忍不住像爸爸当年那样大喊一声:我是中国人!” vnCFU7}.  
@%{/R   
    这篇稿件,是《解放军报》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刊发的一篇记录2009年首都国庆大阅兵的权威报道。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军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各大网站均转载了此文。有关学者在论文中评论此文“具有大气磅礴的史诗风格和为历史存照的文献价值”,是一篇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具有相当深度的新闻精品之作。 hJZ&:K  
W``.E-?1  
    还有“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荣辱观的生活解读》(第17届系列报道一等奖作品)、《大寨,十年后再次光芒四射》(第16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制度的魅力》(第15届通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以对新闻的解读提升影响力而赢得受众和评委们青睐的优秀作品。 !_=ewbF  
+]f=lM=#wU  
    四、影响力来自新闻中的人文情怀 FhG t~:R  
p&g2^mB9z  
    学术界曾这样分类:科学主“真”,艺术主“美”,人文则主“善”。报道中的人文情怀就是“善”。通过对“善”的颂扬,强化思想上层建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情怀是一个人体现出的一种处世为人的胸怀和态度,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草根的怜悯、对社会的关注、对道义的守望。记者、编辑作为新闻流程中的重要角色,是否具有人文情怀,影响到其新闻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也决定了他们的作品是否具有影响力、是否温暖人心。在当下这个贪恋物质生活而精神家园逐渐荒芜的时代,只有具有人文情怀、传递温暖、播撒希望的作品才具有影响力。 6BRO%I@/!  
p E;# T+  
    以第21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一等奖获奖作品《信义兄弟,接力送薪》一稿为例。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相互交织,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企业信义缺失比较普遍,尤其是拖欠农民工血汗钱的现象屡见不鲜的时代背景下,湖北“信义兄弟”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体现社会诉求,彰显时代主流,通过《楚天都市报》的及时报道,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有力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义兄弟”成为诚信、善良的标志性代名词。报道中所呈现的人文情怀,有力地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像文中写的: [G*j_`uX  
yy5;7*UYVm  
    △为了哥哥的遗愿,弟弟代兄发工钱。“真没想到啊,老板遭车祸后,工钱还能照样结回来!”曾跟着孙水林做活的工友宋国清动情地对记者说。 -Y9$rA|a  
"3y@,80(  
    △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弟弟孙东林说:“我们家这个年是过不成了,但不能让跟哥干了十几年的工友们也过不好年,让人家骂我们兄弟不地道!” `c;`H UN  
:a3,00o  
    △2002年前后,孙水林在武汉承包了一项4000平方米的装修工程,连设备带材料共投入95万元,对方时至今日仍欠58万元。当年的工钱,孙水林是向弟弟借了7万余元支付的。“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我哥也没欠一分钱工钱。”孙东林说。 aY@^$`  
OqoZ ,e  
    △二十年坚持不拖欠工钱。 l IGyk$  
tJu;ILUN`  
    △多次拿出积蓄垫付工资。 Q_qqd9  
416Plih(c  
    △工钱结算决不拖到初一。 uS PXzPhU  
!fyY'L{  
    △大年三十前举办清欠宴。 c[ }{mG;-  
- oEv;G  
    △暴风雪来临前连夜启程。15小时驱车返乡替兄还愿。 A"3rYe&  
?8S!"85cw7  
    △“2009年,我们兄弟俩发工钱300多万,春节前结清的是部分尾款。现在我可以站在我家楼上,向所有的人说,我们兄弟俩不欠别人一分钱!”孙东林泪流满面。 ?"~{s]_<  
%h0VL]  
    影响力决定引导力。由于“信义兄弟”的报道充满“善”良、充满诚信、充满人文情怀,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引来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国内外重要媒体,以及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大型网站的跟踪报道,成为2010年全国媒体报道最为集中、最打动人心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成千上万受众来电、发帖,盛赞“信义兄弟”感动中国。“信义兄弟”相继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责任公民、2010年度央视“感动中国”人物等殊荣。 &Lv_~606=*  
VCD,On'C  
    还有“中国新闻奖”作品中的《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第19届通讯一等奖作品)、《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第16届消息一等奖作品)、《百万奖励赠给下岗工友》(第13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以“人文情怀”提升新闻作品影响力而制胜的佳作。 A!S%~cGJ6  
('~+vlH8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1429) |  收藏